基于这样的追求,孔子崇礼修仁,其根本宗旨是为了将仁的精神落实到政治实践的层面。
遗传至晋以后,法律与礼经并称,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入法典。因此对于秦汉以来中国思想史的流变而言,新儒学的诞生还不是一大事因缘吗?宋代新儒学的特殊贡献,是融会儒释道三家,而能自成一统。
慈恩末伽之说,为翻译之问题。第二种态度,以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为代表,是为弃舍其家世相传之天师道,而皈依佛法。以此之故,音韵训诂上,大有发明。陈寅恪先生对佛学的关注与研究,主要在释氏的义学方面,故重点在发掘鸠摩罗什、慧远一系的大乘法义。又设余时所为,众生闻小取证,竟不入大,云何言渐?是故顿渐摄教不尽。
而根据法护为此篇所作的注解,证明此篇之莲花色尼的故事,与敦煌写本大抵相同。如楞伽中子注释言,或名为宗,或名为成,或云理也。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,则亦末如之何矣。
其一,二程尤其是程颢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,论述一体之仁。[17]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,此元者善之长也,斯所谓仁也。此处,阳明则从物性能合乎人性之某一方面的需求的角度,阐述万物在本然层面一体相关、一气流通的生生状态。在生态学领域,内斯(Arne Naess)创立了深层生态学。
每中夜以思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生生之谓易,生则一时生,皆完此理。
在广泛的意义上,人可与万物浑然一体是因为人乃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的。事有始卒乃成,非同异、有无相感,则不见其成,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,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。[12] 张载:《正蒙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13页。独阴不生,独阳不生,偏则为禽兽,为夷狄,中则为人。
摘要:近年来,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,共生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进一步重视。理字尤为吃紧,反映出朱子对仁的诠释并未割断爱与仁的关系,但又与以爱训仁的传统相区别。易言之,张载是在承认事物之对与差异的基础上,主张事物在对立、对待中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。[38] 在王阳明看来,一体之仁根于天命之性,尽管在现实层面存在着大人与小人的差异,但是在终极根源、心之同然的层面,无论是大人之心还是小人之心均有一体之仁。
若于人便异体了,禽兽草木益远矣。生物学、生态学研究的进步使得共生理论得到体系化、精密化的建构。
就哲学层面而言,尽管不少哲学家并未明确提出或表达共生这样的语词,但其中某些思想实际上切中了共生的内核。花与人心,均为万物之一物,两者未能相互照面之时,都处于寂寞暗然与哑然的状态。
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?若不有诸己,自不与己相干。[34] 阳明批评当时人不会宴息,夜晚要么是昏睡,要么是妄想,从而与天地之气本然贯通的一体状态被隔断了。[13] 张载:《正蒙》,《张载集》,章锡琛点校,第22页。包括迦耶在内的支持共生主义运动的学者认为,共生主义学说应当涉及道德、生态、政治、经济、灵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。所谓浑然,即无间、无分别的意思。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论述视角出发,即从宋明儒一体之仁的道德形上学的角度,阐述古典儒家式的共生主义,以期对全球化时代的共生主义提供一种思想史的经验与案例,彰显其在当代社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。
漫长的自然史表明,人的出现是自然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结果,自然可以不依赖人,但人不能离开自然。仁者,浑然与物同体,义、礼、知、信皆仁也。
对于共生主义的倡导者来说,共生主义乃是一项思想纲领、一种哲学或意识形态。因此,万物不只是人占有、控制、利用的对象,而是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整体性的存在,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。
人们愈来愈认识到,如何共生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对的最大的问题。物之初生,气日至而滋息。
人与天地一物也,而人特自小之,何耶?[18] 前两条文献之意甚明,是借濂溪、横渠之例说明我与物或他人存在着一种同一性,因此见草之生意、皇子生和饿莩者都能够唤起心中真实的自然同情与道德情感。[36] 王阳明:《传习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(新编本)》(第1册),吴光等编校,第118页。[41] 王阳明:《传习录下》,《王阳明全集(新编本)》(第1册),吴光等编校,第118页。《二程集》中有多处以人的身体痿痹为不仁的例子,以揭示仁所具有的道德情感上的感通现象,进而要求人们对于我们周遭的事物与人有一种整体性的同情态度。
今人不会宴息,夜来不是昏睡,即是妄思魇寐。换句话说,阳明在这里表达的一体之仁展现出了政治哲学的维度,即将个人的道德实践推广到社会政治实践,贯穿着明德而亲民的理论逻辑。
因此,近四百年来欧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所提倡的生存方式、人生哲学,在当代严峻的全球生态问题面前,必须加以调整与调适,进而适应人类的共生需要。在今天,以开放的心灵汲取不同文化中的智慧,融会贯通,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是必然之路。
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,则自能公是非,同好恶,视人犹己,视国犹家,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求天下无治,不可得矣。[13] 因此,张载要求人们克服气之欲容易导致人的道德偏颇的缺点,以一体之仁的价值觉解主导嗜欲,而不能让人的嗜欲导致一体之仁的价值理想之丧失。
[26] 程颢、程颐: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十五,《二程集》,王孝鱼点校,第165页。而且是众善之长,包摄、贯通四德,为德性之基础。由对而反,由反而仇,由仇而和解,这一具有必然性的逻辑链条意在说明事物最终和理想的状态是和解。[9] 上述张载所描绘的这种共生世界,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。
[16] 程颢、程颐: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二上,《二程集》,王孝鱼点校,第33页。[22] 陈鼓应:《老子注译及评介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4年,第303页。
朱子认为,以气言之,事物所禀赋的气质不同,因此拥有专属的性质,即所谓各一其性。王中江则侧重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角度进行阐述。
如此,便是一气流通的,如何与他间隔得?又问:天地鬼神万物,千古见在,何没了我的灵明,便俱无了?曰:今看死的人,他这些精灵游散了,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?[39] 阳明的意思很明白,人与天地万物一体,一气流通而无间隔,但需要人的灵明来照亮这种一体共生的状态。有反斯有仇,仇必和而解。